湖北因水而兴,得水独优,境内江汉交汇,湖库密布。近年来,全省各地认真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努力将湖北江河湖库数量优 势转变为“有河有水”“有草有鱼”“人水和谐”的水生态优势,“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美丽景象不断重现于荆楚大地。

2022年,根据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22年美丽河湖、美丽海湾优秀案例征集活动的通知》(环办水体函﹝2022﹞456号)要求, 各市依照《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参考指标(试行)》,筛选上报美丽河湖案例15个。经组织专家评审,拟将清江等9个水体进行案例展示。 每个水体的展示材料包括对比图片、视频短片和文字说明。如对展示河湖有异议,请以来信、来电反映至省生态环境厅。

联系电话:027-87163365

通联地址:武汉市洪山区八一路346号 省生态环境厅流域处 430072

省生态环境厅

美丽河湖——清江

清江治理

  • 摘要

    清江古称夷水,自西向东横贯恩施土家苗族自治州、宜昌市,哺育了世世代代土家儿女,是最美、最深、最具原生态特色的“土家人”的母亲河。为全力保护好长江第二大支流清江,恩施州、宜昌市上下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思想,统筹推进,持续开展清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突出问题:

    (一)环保基础设施建待加强。清江流域范围内部分区域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不配套,污水管网建设和雨污分流改造进度有待提高,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难度较大,由于山区地理地质条件复杂,农村污水处理后期运维困难。

    (二)生态保护源头管控措施待强化。一是水土流失依然严重。清江沿岸山势陡峭,土层脊薄,植被单一,地质灾害依然频发,生态环境脆弱。二是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清江流域丰水期山洪频发,枯水期高山乡镇易出现干旱和资源性缺水。

    主要做法;

    (一)立法兴规构建水生态保护屏障。一是筑牢法制屏障促水生态保护,制定《湖北省清江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及地方性法规,并认真贯彻落实。二是规划引领解发展与保护难题。制定出台《清江流域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重要河流流域综合规划》、《水资源保护规划》等,把生态保护切实体现到规划引领之中。

    (二)深入开展水污染防治攻坚。一是入河排污口分类整治。核实清江入河排污口类别,初步完成生态环境部下发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工作。二是全面摸排流域小水电。开展小水电站排查摸底与综合评估,按照“一站一策”原则,逐站制定退出或整改方案。三是深入推进船舶污染防治。开展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治理工作,清江画廊公司所有旅游船舶已安装生活污水处理器并可达标排放,隔河岩库区船舶污染物回收转运码头已建设完成并投入运。四是提升城乡污水处理覆盖率。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厂、管网建设均已完工并投入使用,对人口密度小且居住分散的农户,结合农村“一池三改”对生活废水进行处理。

    (三)加强管理制度创新,共建生态绿色清江。一是创新河长制工作新格局向纵深推进,落实河长制“一长两员”责任体系。创新建立了“河长+警官+检察官+法官”联动工作机制。二是推进两山实践创新示范区建设。巩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成果,以白杨坪镇洞下槽村为试点,推进“零碳乡村”建设。充分彰显“土、硒、茶、凉、绿”五大优势,加快小龙潭“两山”实践生态新城建设步伐,探索具有可复制推广的“两山”转化实施路径。

    (四)强化普法执法,以生态警示教育助力生态环境保护。一是抓普法宣传。组织各职能部门开展专题培训,有力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清江保护的能力和水平。二是抓监管执法。持续开展流域范围内水源地、医疗机构、煤矿及非煤矿山、工业园区、涉水企业等专项执法行动,加强“双随机一公开”执法检查,建立联合协作执法机制,签订建始、恩施、宣恩、利川、咸丰清江禁捕跨界水域协同执法合作协议,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

    (五)加大社会参与力度,共护母亲河。将每年 9月12日确定为“清江保护日”,已连续举办了五届纪念活动,清江流域县市共同打造“清江流域生态命运共同体”,推动清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

    治理成效:

    2021年清江流域省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100%,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天然氧吧、省级环保模范城市等称号。

    经验启示:

    坚持系统治理,推动从“天生丽质”向“治理提质”转变。注重科技赋能,开展全域生态环境监测感知网络建设,基本形成覆盖市县乡三级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坚持绿色发展,推动从“生态颜值”向“经济价值”转变。深入推进绿色招商行动,积极推动金融机构加大对长江大保护和绿色发展领域信贷支持力度。


  • 秀美清江 —— 美丽河湖

    一、总体情况

    清江古称夷水,自西向东横贯恩施土家苗族自治州,哺育了世世代代土家儿女,是最美、最深、最具原生态特色的“土家人”的母亲河。清江是长江在湖北省内的第二大支流,发源于利川齐岳山,流经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宜昌市下辖的10个县(市)。干流全长423公里,流域面积1.7万平方公里。清江两岸有众多的支流,其中大于100km2的一级支流和二级支流共11条,近年来,为切实扛起长江大保护政治责任,恩施州、宜昌市统筹推进长江、清江等重点流域水环境治理,强力推进碧水保卫战和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全市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二、突出问题

    (一)环保基础设施建待加强。清江流域山大人稀,部分区域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不配套,尤其是老城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污水管网建设和雨污分流改造进度有待提高,集中式污水收集能力不足,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难度较大,威胁清江水质。部分已建成的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偏低,处理效率不高;多数已经建成投运的乡镇污水处理厂运行成本高,地方财政压力较大。

    (二)生态保护源头管控措施待强化。一是水土流失依然严重。清江沿岸山势陡峭,土层脊薄,植被单一,水源涵养的功效低,人为改造难度大,地质灾害依然频发,生态环境脆弱,水中问题在岸上,还需在岸上源头管控、生态修复等方面综合施策。二是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丰水期山洪频发,枯水期高山乡镇易出现干旱和资源性缺水,统筹利用好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三)农村环境治理待深入。一是由于广大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导致生活污水没有有效处理、畜禽粪便和生活垃圾处置不规范等形成的“脏、乱、差”和二次污染,逐渐导致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形势不容乐观。二是对于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成后运维管理责任不明确。同时由于恩施山区地理地质条件复杂,农村污水处理后期运维成本高。三是部分地方养殖过密,超出环境承载能力,极可能对下游及干流造成更为严重的污染。

    三、主要做法

    (一)立法兴规构建水生态保护屏障一是筑牢法制屏障促水生态保护。除《湖北省清江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外,清江流域各县市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分别制定地方性法规,通过加强河道立法,使河流管理有了法制保障。二是规划引领解发展与保护难题。制定出台《清江流域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重要河流流域综合规划》、《水资源保护规划》等,把生态为本体现到规划引领之中,从源头保护水生态环境。宜昌市长阳县作为全省首批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县,顺利完成3年试点建设并于2018年通过验收。三是出台细则促法制规划落地落实。针对清江保护中的具体问题,制定《畜禽规模养殖禁养区、适养区和优养区管理规定》、《城镇规划区建筑垃圾管理暂行办法》等措施,并将每年 9月12日确定为“清江保护日”,清江流域县市共同打造“清江流域生态命运共同体”,推动清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四是以生态警示教育助力生态环境保护。清江流域现有户外警示教育基地两个,迎接全国人大、政协、最高检及各级人大代表、领导视察,企事业单位干部、学生、群众开展警示教育5000余人次。共办理各类生态环境公益诉讼案件104件,发出诉前检察建议43份,提起行政公益诉讼1件、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件13件。通过公益诉讼检察,督促推动各部门依法履行生态保护职责,共恢复农业用地233.08亩,清除固体废物565吨,缴纳生态修复费用115万余元,挽回矿产损失54万余元,在清江增殖放流鱼苗9万余尾,拆除清理污染和非法占用的河道2.5公里,督促整改和关停污染企业7家。

    (二)深入开展水污染防治攻坚。一是入河排污口溯源、分类、整治。核实清江入河排污口类别,生态环境部下发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工作,正按序时进度推进。二是全面摸排流域小水电。开展小水电站排查摸底与综合评估,按照“一站一策”原则,逐站制定退出或整改方案。装机200千瓦以上有泄放生态流量任务要求的电站均已安装生态流量泄放远程监控并接入省级监管平台。三是深入推进船舶污染防治。开展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治理工作,清江画廊公司所有旅游船舶已安装生活污水处理器并可达标排放,夷龙运输有限公司所属11艘客班船、1艘靠泊趸船已完成生活污水储存柜改造,实现油污水上岸规范化处置。隔河岩库区船舶污染物回收转运码头2021年6月建设完成并投入运行。四是城乡污水处理实现全覆盖。清江沿岸所有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厂、管网建设均已完工并投入使用,完成沿江16座污水泵站及主要管网系统排查检修和3处污水泵站升级扩容改造。争取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3366万元,开展11个乡镇49个村以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为重点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建设,对人口密度小且居住分散的农户,结合农村“一池三改”对生活废水进行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综合治理率达60%。五是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有效加强。持续推进农药化肥减量,推广农药销售处方制和销售台账制,推广生物农药、矿物农药使用。探索实施农业固体废弃物回收利用,广泛建立农业投入品废弃物回收点,设立农业投入品废弃回收点372处。加强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以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为契机,积极开展畜禽标准化四级联创,引导养殖业主发展适度规模养殖标准化模式。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率达94.9%,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100%。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模式基本形成。六是持续开展饮用水源保护工作。持续开展2个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回头看”和13个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巡查,完成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及环境问题整改,开展年度县级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评估和乡镇级饮用水源地基础信息调查。

    (三)做实河长推进河流小微水体规范管理。一是建立完善的三级河长制体系和双河长模式。通过不断建设,已构建 “县乡村三级河长、乡镇党委政府、县级联系单位”齐抓共管、各司其职的河长制责任体系。二是创新河长制工作新格局向纵深推进。332处小微水体建立基础信息台账,落实河长制“一长两员”责任体系。创新建立了“河长+警官+检察官+法官”联动工作机制,清江干流岸线按每公里每年2000元的标准补贴清河保洁经费,创新探索护林员、护路员和巡河保洁员“三员合一”制度,投资200余万元为清江高坝洲库区和隔河岩库区配置两条大型清漂船。通过各级河长常态化巡河履职、“一河一策”问题整改销号、小微水体纵向延伸、碧水保卫战及“示范建设行动”强力推进等措施,清江连续两届获评“全国最美家乡河”。

    (四)生态修复提升河流防洪能力和滨水环境。一是依据山区河流特性开展中小河流治理。通过实施一系列清江干支流河道治理工程,清江、防洪能力和滨水环境得到全面提升,项目建设的亲水平台、滨水小广场、步游道等已成为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休闲健身娱乐的主要场所。通过对长榔河、咸池河的综合治理,使榔坪镇成为入川、进藏徒步、旅游路上新的亮点。二是从严行业监管维护原始水生生态。取水许可严把水资源论证关和总量控制关,停止审批引水式水电站,全面完成长江经济带小水电清理整改,落实小水电生态流量监管,持续开展公共机构节水型单位创建,严格执行采砂许可和监管,大力推进非法采砂入刑,深入推进“绿满荆楚”行动,大力实施清江岸线增绿增彩工程。

    (五)建立清江禁渔水域常态化巡查监管机制。开展联合执法行动31次,共收缴和销毁抬网、电鱼工具1758套(台、副),清理涉渔“三无”船舶993艘,增殖放流各种鱼类800多万尾,助力水生态修复。

    (六)强化转型提质,助推绿色经济发展。一是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将全市国家级生态公益林全部纳入补偿范围。全面推进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二是优化产业布局。发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的引导作用,淘汰退出落后产能,关闭“散乱污”企业66家,完成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4家。发展绿色农业,扎实推进“两品一标”的认证和管理,培育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8家,特色农业基地规模达到128万亩。全力推进姚家平水利枢纽工程、大龙潭抽水蓄能发电项目建设。发展生态旅游,以大峡谷、清江画廊等8个A级景区为重要支撑点,推动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生态旅游成为第一支柱产业。三是推进两山实践创新示范区建设。巩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成果,以白杨坪镇洞下槽村为试点,推进“零碳乡村”建设。充分彰显“土、硒、茶、凉、绿”五大优势,加快小龙潭“两山”实践生态新城建设步伐,探索具有恩施特色、可复制推广的“两山”转化实施路径。

    (七)强化普法执法,推动法治政府建设。一是抓普法宣传。组织各职能部门开展专题培训,有力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共抓大保护的能力和水平。率先开展“保护河道水生态,我为党旗添光彩”主题活动,组织积极参与河道清淤保洁、河岸垃圾清理。二是抓监管执法。加强“双随机一公开”执法检查,2021年以来,累计检查企业210家,出动执法人员650余人次;建立联合协作执法机制,签订禁捕跨界水域协同执法合作协议,开展部门联合双随机检查,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

    四、治理成效

    多年来,清江流域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讲话精神,围绕污染防治攻坚战、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生态文明示范市创建等重点工作,把水污染防治当作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狠抓落实,深入聚焦工业、城镇、农业农村等领域水污染防治和饮用水源水体保护关键问题,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有效化解一大批环境突出问题。2022清江干流水质优良率达到100%,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先后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天然氧吧、省级环保模范城市、省级卫生城市、省级文明城市等称号。

    五、经验启示

    坚持系统治理,推动从“天生丽质”向“治理提质”转变。一是在治理手段上,注重科技赋能。开展全域生态环境监测感知网络建设,基本形成覆盖市县乡三级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设立“智慧渔政”探头全天候监控清江城区水域,实现了24小时渔政执法监督,通过卫星遥感+物联感知+基层治理,逐步建成了“天眼+地眼+人眼”三位一体的生态环境数字监测监管体系。二是在治理力度上,坚持底线思维。清江两岸已形成“设施完善、管网配套、在线监测、运行稳定”的城乡生活污水治理一体化格局。三是在治理成果上,突出先行示范。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1个,省级生态乡镇14个,省级生态村124个,深入挖掘“两山”转化典型案例12个,助力“两山”基地创建。启动“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白杨坪镇洞下槽村成功申报“近零碳社区试点示范项目”,被省生态环境厅确定为第一批开展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系全州唯一。

    坚持绿色发展,推动从“生态颜值”向“经济价值”转变。一是推动产业绿色转型。近五年,恩施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茶叶、硒土豆等特色产业基地达128万亩,“两品一标”认证企业达87家、认证产品达153个。州级及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4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2072家、家庭农场达630家。生态旅游不断培育壮大,以大峡谷、清江画廊等8个A级旅游景区为重要支撑点,推动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二是推动打开“两山”转化通道。把握长江经济带、“宜荆荆恩”城市群、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及成渝双城经济圈等重大区域发展机遇,深入对接中直、省直、“616”工程帮扶单位,积极争取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支持,加强交流合作。全力办好硒博会、女儿会、茶博会等会展活动,搭建更多对外开放平台,进一步扩大恩施生态知名度。三是推动绿色低碳共富。深入推进绿色招商行动,着重招引硒食品精深加工、生物医药、新型建材、大健康等绿色生态产业项目。积极推动金融机构加大对长江大保护和绿色发展领域信贷支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