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湖北政府网 登录 注册 繁体 无障碍阅读 长者专区

解构中山治水这一年:找病因、除病根、寻新药

发布时间:2023-01-12 08:54 来源:南方日报

解构中山治水这一年:找病因、除病根、寻新药

发布时间:2023-01-12 08:54 来源:南方日报

解构中山治水这一年:找病因、除病根、寻新药

“每一次下河,我们都深刻地感受到,那些政府大力投入的资金,确实花在了水里,花在了‘刀刃’上!”12月25日,连续2年担任中山市“民间河长”的韦杏婵,带着今年最后一批“河小青”志愿者在火炬开发区的河道上开展巡河护河志愿活动。

过去1年来,韦杏婵不仅是民间河长,更是“河小青”志愿者们的领头羊,她隔三差五地巡河,用一双划桨、一艘皮筏艇,划遍了中山大大小小的河涌。作为中山水污染治理的“见证者”,她坦言:“这一年,我们看到了水上的变化,肉眼可见的河道排污口变少了。”

南区街道“保护母亲河—争当河小青”志愿行动中,志愿者驾艇巡河,清理河面上的垃圾。

一位民间河长的“水上见闻”,看似微不足道,却说明了中山治水正在发生深层次的变化——今年以来,中山直面问题、因地制宜、立行立改,打响了全市水污染治理攻坚战,摸索出一套治水“新战法”:

打破“九龙治水”,中山成立治水指挥部,实现了全市治水“一盘棋”;

启动“大兵团作战”,中山动员多方力量参与治水,干出热火朝天新气象;

坚持 “控源截污”,全市上千条河涌全面实现“一河一策”,着力实现源头治污;

倡导“全民治水”,通过河长令、出台新的河道管理办法等,动员全市群众参与监督、劝导污染水环境的行为。

12月19日,在中山市委十五届五次全会上,中山市委书记郭文海为中山治水再次明确了目标:“中山要将水污染防治攻坚战进行到底,要从水污染的负面典型变身为治水兴水的先进。”

中山市市长肖展欣指出,要以“对历史负责、对中山人民负责”的态度,全力推动水污染防治问题整改。

梦里水乡,碧波荡漾。曾经的岭南水乡如何华丽转身?中山正试图在“实战”中给出答案。

找准病因

理清治水“方法论”

2021年10月,中央环保督察典型案例通报的“诊断书”,指向了中山治水的三个病因。其中,第一个就指出了中山对水污染治理工作推进缓慢的问题。

今年以来,中山市委、市政府直面问题,举全市之力,铁腕治污。

治水进度慢怎么办?中山没有回避,而是首先将“怎么治”这个问题摆在台面上研究!

水污染治理是中山沉甸甸的政治责任,这不是简单拍拍胸口就可以完成的重任,必须讲求严谨科学,坚持目标导向、效果导向。

为理清中山治水的路径,2021年底至2022年初,中山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分别与镇街、部门、治水专家、“两代表一委员”、治水项目公司等开展座谈,并分赴广州、深圳、江门等地学习考察。

花费数月,中山摸清底数,出台了《中山市水污染治理总体工作方案》,形成了中山治水的“方法论”和体系。

明确总体目标——至2024年,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生态水网,国家与省考核地表水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全市城镇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

明确总体思路——“三通三控一平台”,管网畅通、河清岸通、水系连通,严控工业污染、生活污染、面源污染,建设市“智慧水务”平台;

坚持科学治水——制定“一河一策”治理方案,全力推进河涌暗涵治理,做好污水管网建设和管养,推动生活污水处理厂扩容提质和布局优化,加强源头污染治理。

珍家山污水处理厂二期项目完工、通水。

这不仅明确了未来几年中山治水的总体思路、技术路线、目标任务、责任安排,更传达了一个明确的信号:坚决推进水污染治理,是中山一场没有退路的攻坚战。

要打破治水进度慢的“僵局”,中山还要解决“谁来治”的问题。

2022年,中山强力统筹,在全市层面形成治水“一盘棋”格局。

今年1月,中山市成立了水污染治理指挥部,从市直单位抽调70多名干部下沉治水一线,搭建了一个由市委书记、市长担任总指挥,统领23个镇街治水专班的指挥部。指挥部下设中山市治水办,负责实体化运作,并协同未达标水体整治专责小组、工业污水管控专责小组等多个整改小组,全面解决全市各项治水难题。

国庆期间,中山市水务局治水专班干部持续推进治水工作“不打烊”。

此后,中山每两周坚持开一次市委常委会会议,由市领导听取最新的治水进度,督促治水项目落实。除了“盯进度”,市领导更多次“不打招呼”带队突击治水现场,以最大程度强化项目监督,为民打造治水的良心工程。

这强有力的市级统筹,让中山治水任务从“一盘散沙”变为“一盘活棋”,棋盘上的每一次“落子”都有章法、有力度、有条理。

要加速治水进度,最关键是解决如何“聚力干”的问题。

今年5月,在市治水办的统筹下,中山启动了水污染治理“大兵团作战”。2022年下半年以来,市住建局、水务局、生态环境局“三军联动”发力,横跨全市14个流域开展水污染治理攻坚,全市治水一线人员从2000人增至7700人以上,市镇同心,协同作战,跑出了前所未有的治水新速度。

直面水污染治理工作进度慢问题,本质上是中山在着力破解历史遗留的“沉疴旧患”。坚持摸清底数、找准病根,梳理出一套科学治水的“方法论”,体现的是中山干部敢于直面问题的勇气与魄力;坚持以市委书记、市长为总指挥,强力统筹实现全市治水“一盘棋”格局,考验的是中山攻坚克难的决心与毅力;在全市范围内启动 “大兵团作战”,横跨14个流域攻坚水污染治理,展示的是中山干部主动担当、主动作为的精气神!

国庆期间,中山市治水一线工人持续工作“不打烊”。

从“要我治”到“我要治”,中山的干部作风实现了根本性的转变。

挖除病根

补齐“管网缺口”

直面问题,找准病因,这只是中山打响水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第一枪”。

而瞄准中央环保督察通报的第二个治水病根:污水收集管网缺口较大,污水直排现象突出,是中山在地下战场打响的“第二枪”!

“污染的现象在河里,但治污的根源却在岸上。” 上海市政总院高级设计师、市治水专班技术支撑专家何磊坦言,水环境治理实际上是一场恢复生态的“长征”。

这场“长征”有四个必经阶段。第一阶段是“控源截污”。污水在河里,根源却在岸上,要实现河涌“消黑消臭”,首要解决污水直排河涌的问题。第二阶段是河道清淤。在经年累月的污水侵蚀下,河道淤泥早已被污染。只有清理好被污染的淤泥,才能遏制河道环境持续恶化。第三阶段是水系连通。纵横交错的水系也拥有自身的生命力。“流水不腐”并非一句假话,在这个阶段,必须采取多种措施,加强河道内的水循环,实现水系连通,才能真正看见流水不腐。第四阶段是生态恢复。河道是完整的生态系统,河道内有鱼有草有微生物,唯有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才能真正实现水环境的长效治理。

而中山正处于“控源截污”的攻坚期。

资料显示,2021年中山1—7月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仅45%,这意味着全市污水管网建设仍不完善。“简而言之,就是要全力补齐污水管网,将那些本不该进入河涌的污水‘接走’,送到污水处理厂去处理,实现源头治理。” 何磊说。

珍家山污水处理厂全貌。

治水必须“有方”,全市污水管网缺多少?补哪里?怎么补?这显然是一份需要重新精准摸排、严谨考究计算的“历史欠账”。为精准施策,今年以来,中山市为14个流域786条河涌全部制定了 “一流域一策”,“一河一策” 的未达标水体综合整治方案。

今年9月,全市超过400条河涌进场施工,全市治水一线人员从2000人增至7700人以上,每一周截污管网建设的速度都达到30公里以上。可以想象的是,大大小小作业面遍布全市23个镇街。

那么,如何确保每一个作业面的施工落实到位?如何保障成千上万的施工队伍没有“偷工减料”?——必须压实每一个主体的责任。

南区街道农污治理工程现场。

9月28日,中山市发布了第二号河长令,强调要“坚持市镇共治”“镇街要切实扛起治水主体责任”;强度了市级、镇级、村级河湖长要落实落细“河湖长制”;更强调“保护水环境人人有责”“建设美丽中山,没有旁观者,没有局外人”。

为了让这份“责任表”落实到位,下半年以来,中山出台了系列举措。

10月初,中山市治水办印发了《非中心组团未达标水体综合整治工程建管工作优化调整实施方案》,理顺了市、镇协同推进治水的工作机制,明确由市级确定技术标准、把控实施路径、强化镇街指导,由各镇街负责推动工程具体实施及现场管理的责任要求。11月中旬,中山市人民政府十六届33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全新的《中山市河道管理办法》,又再次明确了市、镇、村三级河长湖长职责,这是多年以来中山实施的最严格的河道保护制度。

从“人治”到“法治”,中山治水机制转变进一步压实了主体责任。

历经一年的合力攻坚,今年底全市累计新建了污水管网1082公里,实现了污水处理能力扩容43万吨/天,进场施工的河涌数量增长到499条,河涌整治完成数量从16条增长至180条。

河涌治理前后对比图。

河涌治理前后对比图。

寻找新药

如何实现水环境长效治理?

2021年10月,中央环保督察典型案例通报的“诊断书”上,抛出的第三个问题是:“中山水体治理成效不够稳定”。

这似乎将矛头指向了两个字——“长效”。长远来看,如何实现中山水环境的长效治理,这值得深思。

中心组团河涌整治的工程之一“沙溪镇朗心四渠”项目工人正在夜间作业。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曾经参与深圳、乃至广东多个地市水污染治理工程的何磊,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供了2个思考借鉴的方向。

其一,他认为,实现污水管网“信息化”是实现长效治理的有效举措。

污水管网“信息化”能带来什么?或许是一本清晰的“地下账本”。当前,在人口密集、工厂小区星罗棋布的地下,寻找无数“看不见的污染源”,尤为艰难;在历史材料模糊的情况下,要摸清全市污水管网的分布和底数,也极为困难。

“一旦实现污水管网‘信息化’,这意味着,我们只要打开app,就能看到全市污水管、雨水管的分布、排水系统所处的状态。这将大大提高污水管排查、维修的效率。” 何磊表示,“如今,实现污水管网信息化的技术难度并不大,广州、深圳等城市已经通过智能机器人下管普查,实现了这些功能。要实现长效的水环境治理,这一步,值得中山借鉴。”

此外,何磊认为,凝聚起“保护水环境人人有责”的广泛共识,是水环境实现长效治理的关键。

何磊坦言:“我们不应该将水环境治理看作一场考试,期末考出了好成绩,就结束了。事实上,水环境治理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人们借助工程手段‘强干预’后,或许能让水环境短暂地恢复到一个较好的状态。但是,要实现真正长效的水污染治理,需要唤醒的是全民护水、爱水的意识。”

正如今年9月,中山市发布的第二号河长令所言,“建设美丽中山,没有旁观者,没有局外人,每个人都是美丽中山的建设者。”“在当前纵深推进的关键时刻,更需全市上下勠力同心、众志成城,把中山建设得水更清、城更美,绘就人水和谐的斑斓画卷。”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